标志性成果与贡献等综述

2019-01-14 16:57:47 阅读482次

(一)数字人文典籍大数据分实验室。主要开展“中国文学与文化典籍大数据研究”、“中华文化数智整合国际传播研究”,标志性贡献如下:

1.“西方世界的中国文学典籍的数据库建设与对外译介研究”开辟对外传播特色研究领域。曹顺庆教授领衔主持中国文化经典在英语世界、法语世界、德语世界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多语种译介与传播研究,长期深入跟踪文化经典面向全球的译介、误读、变异、话语权、形象、文化软实力等的学术动向。致力于构建中国文学典籍在西方世界译介传播情况的数据库。涵盖了《周易》等百余部中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研究,提出了“变异学”创新理论,开创了中华文化经典对外传播的系统性、延续性特色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经典的全球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话语”的标志性成果国际文化传播创新理论“变异学”对话西方学界,引起普遍关注。曹顺庆教授英文专著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由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欧洲科学院院士多明哥(Cesar Dominguez)、美国科学院院士苏源熙(Haun Saussy)等著名学者合著的比较文学专著(Introduci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ew Trends and Applications. Routledge, 2015)高度评价了曹顺庆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曹顺庆教授于2018年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失语症”直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国际文化传播与世界文论对话的根本缺陷,产生广泛影响。曹顺庆教授围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以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中外文论对话与话语创新”问题,引起学界的热烈反响,获得季羡林、敏泽、钱中文等著名学者的呼应。目前,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战略

2.詹石窗教授主持国家“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续道藏》,总经费1.5个亿,主编《百年道学精华集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成果,该工程主要任务分为三大系列:一是编纂影印本《珍本道书集成》(《中华续道藏》之原始文献编);二是编纂点校本《中华续道藏》;三是建立《中华续道藏》电子文献数据库。每个阶段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展开。其中影印本共十辑50册,2500万字。继曾枣庄教授主编360册1亿字《全宋文》之后,学科点又历时17年编辑出版《儒藏》“史部”,分装274册。由项楚任专家委员会组长、舒大刚任总编纂的《巴蜀全书》,历时10年已出版120册,3千万字。

3.陈力教授主持的重光”海外中文古籍数字化回归及研究整理公益项目与来也股份、李京梅女士、中科大旗、领地集团、阿里巴巴集团等企业和个人培育出合作项目,金额超过1500万元。作为本项目的重要研发力量,阿里巴巴集团具有国际顶尖的人工智能汉字识别团队,与团队中的古籍专家一道瞄准识读古籍的世界性难题,发起联合攻关。UC Berkeley是海外古籍收藏重镇,包括全部馆藏宋元善本、中华古籍、三井文库、浅草文库等,项目预计每年复制50万页古籍,三年实现150万页复制量。

(二)数字大文学场景沉浸分实验室。主要开展中华多民族传统故事数字创新转化研究”与“中国大文学场景与科幻虚拟仿真研究 代表性成果如下:

1.李怡教授致力于挖掘川大学术史上谢无量提出的“大文学”学术资源。他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史论》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被称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四川大学“大文学学派”在学校的支持下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学术“原创性”话语的重要代表。该理论为全方位发现、挖掘和整理中华文学文献及其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

2.实验中心下设刘福春新诗文献馆,是国内外收藏最丰富的新诗文献中心,也是全球现代汉诗研究者查考访问的中心。以文献馆为基础成立的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将成为跨学科的数字人文数据平台,采用自动机器辅助扫描新诗文献,利用影像扫描、影像优化与识别、影像压缩、影像存储、影像查询检索和应用等技术进行文献资料数字化处理和分析。研究院组织影印的大型文献丛书“民国文学珍稀文献集成”,已出版两辑80余册。立足于丰富的民国文献,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个中国现代文献学二级学科和“中国现代文献学”博士点,系统培养中国现代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人才,在国内学界及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

3.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研究国家西部多民族凝聚提供理论依托与智力支持。多民族文化认同凝聚研究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徐新建教授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阿来主持的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均是关涉国家重大文化战略的研究领域。中心特聘教授姑丽娜尔联合署名的《关于新疆文化建设的对话》(《东岳论坛》2016年第7期)提议,得到俞正声、刘延东等中央领导以及新疆自治区书记陈全国的批示。同时,开展中华多民族文化传统故事的虚拟场景研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把中华中国多民族传统故事精髓融入到现代数字媒体形态中,进行传播和创新;并进行数字化存档等技术研究,以利于中国多民族传统故事的长久保存;

4.中国多民族传统故事自建特色资源——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 (CADAL)

CADAL(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是一个由国家投资,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一部分的数字图书项目,同时得到“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美国合作方给予的软硬件系统支持。四川大学为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DAL)四川大学数字资源中心,负责80年代以来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及馆藏民国书刊等特色资源的数字化。该数据库中本校读者可以访问的资源有古籍、民国图书、民国期刊、绘画、英文图书。 

(三)数字多模态符号认知分实验室。主要开展“中华语言文字谱系数字化构建研究”、“中华文化多模态符号认知研究”,代表性成果如下:

1.中华汉字文化规范经典工程——《汉语大字典》:以四川大学为主要学术牵头单位,以四川大学徐中舒教授为主编,四川大学赵振铎教授为常务副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是迄今为止最大型的汉字字典,也是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四部语文辞书之一。该字典也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汉字字典,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文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是研究汉语和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之一。采用研发的专用的排版软件和超全书使用电子字库,正在修订的第三版将收录汉字达15万以上,成为全球目前最大最全的汉字库,《大字典》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成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2.引领符号学东方学派的《中国符号学丛书》系列:中华传统符号学遗产与基础理论创新。赵毅衡、蒋晓丽、胡易容等老中青学者领衔的符号学研究注重中华传统符号学遗产发掘以及与现代数字媒体融合。已初步完成周易、先秦诸子、禅宗、阳明心学的符号学思想整理;在符号学原创理论方面,赵毅衡教授历时十年写成的“形式论三书”(《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广义叙述学》《哲学符号学》)集符号学理论之大成,引领了一批重要成果的出版。近年来,川大符号学团队以出版《中国符号学丛书》等六大系列共计110余部。赵毅衡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这些研究在符号学领域开疆拓土,成为中国智慧引领的“符号学东方学派”的重要基础。

3.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安定团结的“数字符号舆情工程”“美丽中国与乡村振兴”研究蒋晓丽教授领衔的“四川大学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融汇了符号学、传播学、数字化舆情云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优势,深入全局性和区域性重大问题研究;蒋晓丽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立足于中国和平崛起、社会重大转型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将舆论、舆论引导和舆论引导力置于国家-社会的结构关系中,由此架构起以新形势为背景、以理论为基石、以国内近期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为案例、以西部区域社会典型事件为焦点、以已然经验和应然路径为策略突破、以科学和专业合一的指标体系为评价标准,将提升舆论引导力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和一项系统化工程,系统探索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创新策略和实现路径。结题成果《舆擎中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力提升方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荣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蒋晓丽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最终成果形式为30万字的《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的中国语境、实践及探索》研究报告,从“新时代媒体融合的中国语境”、“媒体融合中国实践的关键变量”和“媒体融合中国探索的镜鉴与思考”三个重大方向,分析媒体融合的中国探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性与差异及国外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和趋势,提出媒体融合的中国道路及其创新策略。

蔡尚伟教授领衔的“美丽中国研究所”在全国率先构建“美丽中国”建设评价体系,已连续5年发布系列研究报告,引发了人民网等全国数百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4.中华文化“巴蜀符号研究与数据库建设工程”激活古老神秘文字符号

2018年,胡易容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课题“巴蜀符号谱系整理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巴蜀符号”又称“巴蜀图语”,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四川盆地陆续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图案、戈文、印章符号的统称。“巴蜀图语”也称为“巴蜀符号”,是除甲骨文之外中华文明唯一可确认的先秦文字系统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符号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符号的发现,改变了以往学界“古蜀文明无文字”的定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研究极其匮乏,研究面临断代,是名副其实的“冷门”“绝学”,其研究的推进对我国文字文化史将产生重大价值。

胡易容教授整合了包括符号学、文字学、计算机软件工程、图像学等国内外跨学科资源,开展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课题“‘巴蜀图语’符号谱系整理分析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研究设置了“图语符号谱系梳理”、“数字人文传播”、“文化传承与创意传播”和“中国符号学理论体系学理路径”四个方向。目前,团队已经积累了十多万字文稿,近万张一手资料图片。同时,开辟了巴蜀图语公众号、创建了巴蜀图语符号在线数据库www.bashufuhao.cn)。这些资料向全世界开放,以期更多学者关注、研究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