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2021-06-09 18:04:54 阅读2次

1. 总体概述

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以双一流重点建设机构“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实验中心”为主体,以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为牵头学科,融合新闻传播学、软件工程等特色优势学科,围绕“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重大问题,推进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发展。实验室以创新数字融合为技术手段,推进包括语言、符号、文学在内的优秀文化经典的保护、传承创新与跨文化传播。

1. 现有基础

(一)主体基础:2017成立“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实验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在四川大学多年文科实验和科研发展的深厚积淀基础上,2017年以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教授领衔,建立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实验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配合四川大学双一流学科群“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文理交叉,构筑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立体化传播体系。

 “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三个实验研究子平台,分别重点推进数字人文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语言大数据与符号认知实验。实验中心每年有专项运行经费用于中心实验室的维护与运行。日常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制度化与规范化,配备专职实验人员从事实验室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

1. 实验室发展基础:1981年四川大学首创文科实验室

在新闻学专业建立了集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电视演播为一体的新闻实验室,为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提供实验教学服务。随后,图书情报实验室、考古实验室等相继建立,逐渐形成了以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文科实验教学模式。期间经过四川大学“523实验室工程”等项目建设,2006年9月,基于对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前瞻性思考,以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为主要学科,在学校文科相关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文科优势,建成了文科综合实验中心。

2016年5月,四川大学作为全国四所高校之一,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和四川大学总计投入了1000多万元双创经费,构建人文艺术与新媒体、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实验平台,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以“双创”为目标,构建文科综合创新创业实验育人体系、打造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联合的文科创新创业实验平台、探索文科综合创新创业实验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扎实实验技能的文科创新人才提供支撑。

实验室下设有新媒体创意实验室、计算语言学实验室、眼动仪实验室、数字采编、效果测试、视觉传播、小型演播室、演播厅、CAVE沉浸式影视实验室、大数据技术等分实验室。现有专职人员36人;实验室面积共2820㎡,实验仪器设备1800多台套,总值2300多万元。

2. 相关协同作业平台机构基础

教育部四川大学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

四川企鹅新媒体学院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比较文学基地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

四川省大数据分析与融合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

四川省网络大数据认知分析工程实验室

四川省神经网络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

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刘福春新诗文献馆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四川大学视像整合与新媒介艺术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中国科幻研究院

(二)科研与学科交叉基础

学科基础: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艺等12个门类,为实验室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大交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其中,实验室牵头的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拥有120 余年悠久而辉煌的历史。20 世纪60 年代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杨明照领衔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获得中国高校首批博士点。1988 年汉语史博士点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此后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文艺学先后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成为全国五个中国语言文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2017年作为牵头学科建设的“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入选四川大学重点建设的12 个一流学科群,开展双一流建设。

    交叉融合:本实验室牵头学科及主要参与学科是融合“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计算机软件工程”优势学科,形成的文理大交叉,具有独特领先优势和学科先进性。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与软件工程学科在学校“信息+文化创意”的总体部署下,开展文理交叉科研合作。充分利用软件的开发、AI网络新技术支持、现代数字技术和实训实践、科研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推进文化创意传承与传播。目前重点协作的科研平台有“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知识工程与网络智能重点实验室”、“网络大数据认知分析工程实验室”。

    基础数据:四川大学拥有丰富的图文声像各类数据库。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涵盖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学科门类,现有纸质文献总量819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325个(中文113个,外文212个),中外文电子图书281.5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1.8万种,音视频12.2万小时。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图书馆拥有珍贵的古籍特藏文献26.8万册,其中包括唐代以来的各种稿本和抄本以及相当数量的宋、元刻本;收藏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中外文图书和报刊,其中抗战时期的出版物尤为丰富。近年来,通过加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修复中心传习所”建设,加大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的修复保护和整理开发。

3. 功能定位

实验室围绕“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大国家文化战略问题—在功能定位上形成了以“大数据共享平台+智慧传播手段+文化产业联动”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跨文化传播。

(一)科研大数据平台功能:以数字化手段构建“中华文化大数据全球共享平台”

    形成以中国语言文字、中国文化经典符号、中华文化典籍的立体化数字人文大数据共享平台。在文献对象上,结合所在学科特点,在三大方面领域重点推进:(1)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文献方面,对英语、德语、俄语、法语、韩语等世界其他多语言,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的中华文化经典文献版本译介情况进行全方位数字人文整理;(2)对甲骨文之外的古彝文、巴蜀符号等少数民族古文字语言、图像符号加强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介入性整理;(3)对亟待加强保护的珍稀古典文献、民国珍稀文献、西部少数民族文献等方面实施抢救性保护和数字化记录。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构建世界一流并具有特色的高端文化经典数据平台;

(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智库功能:以“智慧+创意”打造“跨文化全球传播智库”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改善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实验室以大数据精准化传播为基础,通过文化创意IP的打造实现中华文化传播。与实验室协同机构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智胜软件、中国科幻研究院加强协作,借鉴腾讯前期成果《王者荣耀》的成功实践,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转化,通过科幻、影视、游戏、商品等多元化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新形势下的跨文化全球传播。

     实验室通过科学手段,提供智库资政、政策模拟和决策辅助,为政府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中心借助跨学科网络以及精密的计算工具,承担政府课题,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相关的重大问题,以及涉及复杂社会系统及行为的重大问题,发挥政策咨询的功能。从数字人文研究、虚拟仿真模拟、符号学研究等方式,整合学界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计量模型增强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政策模拟、政策仿真,形成独具特色的政策咨询平台。

(三)产学研联动枢纽功能:形成“产学研联动的文化产业生态链”的知识中枢与转化枢纽

    实验中心促进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主体的多重互动,与协同机构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智胜软件、今日头条、封面传媒等,推动知识“产学研用”的转化进程。将知识产业化和社会化。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与公众分享思想、传播知识,同时开展线下教育和推广,包括介绍中心情况、资源,开展相关项目和研究成果的科技转化。重视发挥市场作用,整合形成高效率的产业链条,打通内容创作、制作发行、市场推广等产业环节,向产业链前端挖掘价值深度,向产业链后端拓展附加值广度,打造良好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