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场景与科幻虚拟仿真研究

2021-06-09 18:04:15 阅读11次

一、研究方向概述

本方向研究主要由“数字文学场景沉浸分实验室”牵头,协同开展机构包括中国科幻研究院、视像整合与新媒体研究中心、川大智胜软件、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

“大文学”是中国学术“原创性”话语的重要代表。该理念是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为兼收并蓄中外学术传统,将经史哲理等跨学科要素有序纳入文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探索。“大文学”学派发展至今,已经在中华文学文献整理、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实践。相关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已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被称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主要学术阵地《现代中国文史论》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我们依托数字文学场景沉浸分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学术探索,以期在整个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实现“升维”。传承百年前风云激荡时代,积极探索、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以此应对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具体到研究当中,本方向的技术核心,是以前沿数字技术场景化地还原、拓展文学现场。具体研究思路,主要按照“大数据收集-虚拟仿真建模-沉浸式实验”的步骤展开。超越了传统的文本资料,充分引入形态丰富的素材;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可供图形化呈现、多角度观察、新技术手段分析的沉浸式数字场景;探索文理结合的实验方法,弥合“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产出更富时代性的研究成果。

本方向的建设目标,是建立整合西南,联通全国,引领亚洲的跨学科云端研究矩阵。在研究思路上有效继承和发展百年来的本土学术传统,在研究方法上实现技术升维,特别加强既有实验基础,发挥特长,进一步建设、完善对虚拟仿真技术的深入使用,探索高新技术影响下文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本方向的建设目标,是建立整合西南,联通全国,引领亚洲的跨学科云端研究矩阵。在研究脉络上有效继承和发展百年来的本土学术传统,在研究方法上实现技术升维,特别加强既有实验基础,发挥特长,进一步建设、完善对虚拟仿真技术的深入使用,探索高新技术影响下文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具体而言,本方向计划从三个方面对本方向的研究进行深化。

第一,是深入总结大数据搜集与虚拟仿真技术在“大文学”研究中的经验;完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率;进一步理顺材料收集、深度整理和后续研究之间的逻辑过程。

第二,是加强“云端研究矩阵”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各界联系,共享数据资源。特别是强化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方面的前沿科技,利用AI来进一步完善特定领域资料库的建设、索引、可视化呈现,探索远程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可行性。

第三,是依托分实验室,进一步整合资源,激活想象,激发热情,面向优秀科幻企业和从业人员,在交流中带动相关领域的学习研发氛围,在合作中探索前沿文学研究与文创产业实践之间的联动促进机制。

 

二、研究特色

(一)跨地域和跨行业的“云端研究矩阵”

该矩阵在组织形式上由国内各地的相关研究者构成,从而实现对特定领域或与特定文学文本相关的大数据搜集。在研究机制上,则依托分实验室,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完成数字化存储和建模,为开展后续实验提供有效支撑。在具体实验方面,则通过云端研究矩阵,结合各地、各研究者实际情况,灵活开展沉浸式的探索。

“云端研究矩阵”在科幻领域中已经完成初步建设。目前相关研究性实验由吴岩教授主导,与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在科幻文创产业研究和科幻教育研究两个方面成果卓著。

在产业方面,我们依托每年发布的《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以代表性科幻作品为中心,对相关行业产值、市场营销逻辑、物流渠道等进行图像的可视化呈现。相应的成果以地域性文创产业调研报告的形式向政府机构提供政策咨询,收获了高度评价。

在教育方面,我们还综合中小学科幻教材,各层级的科幻创作大赛,以及既有科幻课程等材料,在分实验室进行了充分整合、对比,进而指导或直接参与,开发了若干种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科幻课程以及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在北京、深圳、成都、重庆等地推动了多种形态的科幻线上线下教育实践。

此外,我们还充分拓展了分实验室的社会服务功能,整合西南地区高校科幻社团和代表性科幻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设立分支性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基地,从而进一步扩大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范围,为沉浸式大文学场景的复现、相关模型的建立,更进一步的研究做好了准备。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向将按照整体规划,依托大数据、虚拟仿真和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区的人力、技术、工具经验等多元联动,与校内外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各个学科、部门的优势,有力推动新知识体系和方法的建构。

(一)共享型数据资源库建设与研究并行推进:推进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共享,建设亚洲最大、最全、最完整的“中国科幻文学史料库”。科幻是当下“大文学”研究的极佳范例,我们将遵循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大数据方法搜集中国科幻文学及其研究资料,力求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无损转移至新型数字媒介。与目前各专题数据库不同,“中国科幻文学数据库”将建设一套基于词汇级别的文学知识体系,它既可以像纸质文献一样按照目录、年表、期刊、大系等传统索引打开,借助AI网络等新技术,它能关联关键词和通过关联数据(linked data)的方式组建一个无终点的知识网络,同时收纳文本、声音、影像及其他数字信息,其展现方式亦不限于科幻文本本身,既包括相应的学术研究等深度知识索引,又容纳相关资料的浸入式体验。建成后的“中国科幻文学史料库”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学科跨区域共享学术平台,为国内外研究者开放共享资源。

(二)深化整合研究方法,建构中国科幻学科体系。中国科幻体系建设将通过中国科幻史料库的建设、中国科幻美学研究、科幻思维和教育体系三个板块展开。其中,中国科幻文学史料库建设是基础性工作,建成后将面向国内外研究者开放;总结、提炼中国科幻独特的本土脉络和美学特征,与中外前沿科幻理论进行充分对话;科幻思维和教育体系是科幻学科体系的下游实践,主要针对国内中小学和职业教育,联合相关线上教育平台、优秀中小学和高职院校,指导、开发科幻课程。

(三)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形成以探索虚拟现实空间中人类主体性认知模式的系列研究课题,解决时代性的重大命题。计划推进“虚拟现实艺术与信息主体性”系列研究项目。具体的研究方法在于:依托先进的多人互动虚拟现实系统,分别搭载全息影视、VR博物馆、VR游戏、虚拟身体、虚拟社群等实验性VR艺术内容或软件,结合个体经验和VR艺术的创作逻辑,以此探究未来先进信息技术环境下,人类的个体与技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群之间的交互逻辑。

 

四、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实际贡献

)打造“大文学”场景实验的研究范本,形成中国科幻研究的学术高地

“大文学”是中国学术“原创性”话语的重要代表。该理念是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为兼收并蓄中外学术传统,将跨学科要素有序纳入文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探索。“大文学”学派发展至今,已经在中华文学文献整理、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我们依托数字文学场景沉浸分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学术探索,以期在整个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实现“升维”。传承百年前风云激荡时代,积极探索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以此应对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科幻的现实存在和社会影响,都已经超出了作为文学类型或亚文化现象的范畴,它不但对当下国内文化和文创产业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世界科幻文化脉络乃至人类现代价值塑造、未来发展拥有强大的颠覆和创新力量。与之不相匹配的是,中国科幻的学科体系建设,特别是基础性的学科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尚不完善。我们从科幻入手,是发挥自身优势,具有整合国内外研究力量,填补空白,引导学界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价值。

科幻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优秀文化全球传播的重要内容,是对技术时代重要理论问题的直接回应,同时还是当今中国最具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之一。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化创作和产业突飞猛进,由我实验室成员参与撰写的历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和区域性的《中国西南地区科幻产业调研报告》《成都科幻文创产业调研报告》等,引发了重要的社会反响。本研究方向契合社会实际需求,整合调动各层面的研究和实践力量,对中国科幻产业链的打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全面把握高科技环境下的文学生态与文化生态

现代科技环境对人文知识分子而言几乎“不可理解”,特别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两种文化”的分野加深了这种刻板印象。本研究方向以融汇中西的“大文学”作为主导,借助具有强烈跨学科性质的科幻文学,在文学场景还原和大数据搜集、呈现的过程中实践对高科技环境下文学生态的把握,极富学术勇气又契合时代要求。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未走向人们对它的期许之时,涌现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粗浅的娱乐倾向,在相当程度上稀释了低成本知识交流的优点。本研究方向通过建立“云端研究矩阵”,建设开放共享的史料库,使得相关学者、研究资料、实验过程、实践应用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共同应对时代性的重大问题。